然而它也會形成比較深沉的思惟,在自以為清醒的狀態中,會思索著許多的經驗法則,加以審思、明辨。
這個層次和心智的關係比跟肉體較密切,也比心識的意識心靈更精細。亦即「自我意識」深受「潛藏意識」的影響,而產生出的行為模式。
此生所有的經驗法則,全在這儲藏室,我們所有的思想過程、覺知的能力與觀念等等,全數歸納此層,以致於形成夢境的素材,所以夢境是可以解讀的。
由於此層控制著吾人對物質的需求及完成,也是心智慾望及渴求來源,所以因果業報(梵文:sam.skāra),就在此層創造出來。
我們每一行為的結果產生因果業報,業報,是重現我們身上的迴向行為所需要的記錄。一切行為在世間與眾生(含有意識行為的動物)互動間的好壞與善惡、糾葛與情愛…等,這些行為都會經由我們心靈記錄下來,同時也干擾到我們心靈的平衡或平穩,直到不論是被欠、欠人,皆等同回報;直到惡善與人,等同惡善的回報…等等,亦即沒等同的回報,心靈意識的波動,就無法獲得平衡。
白話的說,任何有虧欠你(妳)的,你(妳)要回的心就儲存在此層,直到在某個時間點,要回為止;任何別人有恩有情予你(妳)的,你(妳)有回饋之心,就儲存在此層,直到在某個時間點,回饋給他(她)為止。
善有善報,縱然你(妳)未曾有望別人回報,別人還是會在一個時間點回報予你(妳);惡有惡報,別人惡待予你(妳),當時雖無力討回,就會儲存此層,等待時機去討回。同理,若有惡於他人,終究也會遭人討回。
因而它所衍生的,可能來自過去世所儲存,此世未獲回報的,也會等待來世。這裡絲毫沒有為惡的僥倖,也沒有為善不受回饋的時候,就是個思維宇宙的自然法則。
不過以修行者而言,為善應不望回報,善報往往成為福報,福報當然好,可是僅適合世間享福,享多了福,又容易讓我們的心靈墮落。所以行者,應善用福報,積福生慧,再以慧帶領所有要回報予你(妳)的人。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