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道德經》「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致」是動詞,就是達到。「虛」就如同佛家的「空」。「致虛極」要做到空到極點,連空都沒可尋。「守靜篤」講各位如何的練功,練習專一守住,聚精會神,精神集中,心無旁鶩的
功。「致虛極,守靜篤」這六個字指出所有學佛和修道的方法,世界上各宗各派的修行方法,也都不離這六個字。您要修行嗎?您在修道嗎?您要了悟宇宙如何來的嗎?「致虛」和「守靜」的功夫做到了極篤,就能明白宇宙人生的道理,也能觀知萬物變化的常規,自然界循環不息的奧妙,而與道同體。

萬物並作,吾以觀復。」「觀」就是洞徹時的智慧,觀世間一切如夢如幻,這個智慧是很清明的本性。「復」是回頭的來路,也是佛家說的不生不滅。指出宇宙萬物,無時不刻在變化中,日出日落一切都很自然在運行中,一切都在動中進行,沒有停止過。每個人都在忙碌為生活而生活,動植物都在生生不息的成長,有志向道的人,不是迷幻於世間橫衝直撞,而是回頭走,走到生命來源之處,回歸生命本初的狀態。《道德經第十六章》簡短幾句話,把學佛修道的原則和方法都清楚的指示,離開此原則,只有更加的迷惑。



圓覺經》「若諸菩薩先取至靜」。《圓覺經》是釋迦牟尼佛答覆十二位菩薩修持法門,佛告訴辨音菩薩修行的方法、成佛之道,都在講「至靜」。所有修行都先修靜,如果連禪坐都不去做,那也沒資格說在學佛修道。靜是最起碼的條件,如果靜不下來,那是在學猴不是在學佛。「靜」的方法有很多,唸佛,禪坐..等等,八萬四千種法門都可以達到至靜。生命的根本也就是靜,靜到了極點,可以斷除煩惱,出現般若智慧,了悟一切都是夢幻,便於此時,起菩薩行。

大乘起信論》「因緣生滅為」。《大乘起信論》是釋迦牟尼佛過後六百年,印度佛教界大文學家馬鳴菩薩所作。「觀」是洞徹現象本質的智慧。也是自然而然的觀,在佛學上叫做“無師智”,自性本性上自然有這個功能。民間宮壇常說為“無形師”來教法,其實是“自然智”,自然而來的。真正靜的時候,大智慧爆發,能一悟千悟,一通百通,無所不通,此時的靜觀,自然觀到一切萬法皆是因緣生滅。《宗鏡錄》「一切種智,以觀為根本」。若想開悟得大智慧具大神通,則必需以觀為根本。

靜觀可以把萬法皆得清淨的究竟修持方法。如果你把一切事都“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就不會認為有某種事物是好的,而要親近;另一種事物是不好的,而遠離;有此二元分別時,就失去了靜觀。隨著二元對立的習性漸漸減少時,就是菩薩各地的果位;二元習性完全消失時,就證得了十地菩薩的果位,了悟這果位,就是成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林柏 的頭像
    林柏

    揭諦草堂

    林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