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施波羅蜜』又稱布施度,乃謂布己所有,施與眾生。所謂未成佛道,先結佛緣;是故菩薩利益眾生,布施為先。略分三種:(1)財布施(2)法布施(3)無畏布施。約功德言,能行布施,即可除怨,蓋行施就是廣結善緣,故自然無怨;否則,一家飽暖千家怨,財聚則民散,不免結惡緣。約對治煩惱言,則可去除貪慳。貪是求其所無,慳是吝己所有,此是煩惱障之根本;行布施法,能破除之。至於云何名『不淨之施』?茲依《大寶積經》所開示,分述之如下:
(一) 倒見施者不名淨施。
(二) 因報恩者不名淨施。
(三) 不哀愍者不名淨施。
(四) 為色欲者不名淨施。
(五) 若施火中不名淨施。
(六) 擲水中者不名淨施。
(七) 恐怖施者不名淨施。
(八) 施五家者不名淨施。
(九) 以毒施者不名淨施。
(十) 施刀杖者不名淨施。
(十一) 殺害施者不名淨施。
(十二) 為攝他故不名淨施。
(十三) 為稱譽者不名淨施。
(十四) 為倡伎者不名淨施。
(十五) 因占相者不名淨施。
(十六) 求飾好者不名淨施。
(十七) 結朋友者不名淨施。
(十八) 於莊宅中鳥獸來喫,不歡欣者不名淨施。
(十九) 學工巧者不名淨施。
(二十) 因病施醫不名淨施。
(二十一) 先因打罵後施財物不名淨施。
(二十二) 若懷疑惑言我今施,為有報耶為無報耶,如此施者不名淨施。
(二十三) 若捨施已內懷熱惱,慳戀悔恨不名淨施。
(二十四) 若言受者後當為我作牛畜者,不名淨施。
(二十五) 若言福報我自受者,不名淨施。
(二十六) 若人少壯無淨信心,後遭病苦或臨死路,楚毒在身肢節分解,閻羅使者調弄於前,親屬平生悲泣相視,如此之時方始施者,不名淨施。
(二十七) 若有念言,令餘城邑知我施者,不名淨施。
(二十八) 若懷嫉妒增上施者,不名淨施。
(二十九) 慕他豪族為求婚姻,持諸金銀繒綵衣服而施與者,不名淨施。
(三十) 若求男女及餘雜緣而施與者,不名淨施。
(三十一) 若有念言,我於今施來世受報,不名淨施。
(三十二) 見貧窮者不生哀愍,翻持錢財施富貴人,不名淨施,或貪花果而施與者,不名淨施。

由此觀之,如是『三十二種』布施,不名淨施,為吾等學佛修道者布施時之參考。何以故?蓋『如法布施』之功德,殊勝無比,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才智,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然而『不淨施』,非但不能得功德,反招罪業,得不償失。是故,吾人布施之前,必須謹慎小心為要。

總而言之,『如法布施』之功德,就如同《佛說布施經》所云:布施有十種功德(1)以信重心而行布施,當得離眾嫉妒,為人所崇敬;(2)依時施,得三業清淨,四時安隱;(3)常行施,得身心適悅,無散亂失;(4)親手施,得手指纖長,身相端正;(5)為他施,復得他人行大施捨;(6)依教施,心離取相,得無為福;(7)以妙色具施,得身色端嚴,眾所愛樂;(8)以上妙香具施,恒得栴檀之香,受用供養;(9)以上味施,得味中上味,充益支體;(10)如法尊重施,得安隱快樂,眾人喜見。願與諸仁者共勉之!Wednesday, September 28, 2005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http://sclfam.groups.com.tw/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http://home.pchome.com.tw/school/famscl/

布施是人類的善心表示,求施者以各種名目來要人行布施, 陷布施者於不淨施之中,其過大矣。

何者是不淨施?《大智度論》明白指出了其中的現象: 「為了求財(而布施)、為了愧對他人、對了怕人責備、為 了害怕、為了求他人之意、為怕死(求福壽)、為了騙人、 為了展示富貴、為了相爭求勝、為了妒忌、怒氣、為了地 位、為了損他貶他、為了求名譽、為咒願有所他求、為了去衰求吉、為了聚眾、為了不敬, 看不起對方而施」

這些也是六祖斥為「無有功德」的布施, 名為不淨施。
世間大都為不淨施, 是故 世尊讚道, 有二種人名為難得:「一者: 出家眾不必等到死亡, 就了悟真理得到解脫。 二者: 在家眾能行清淨布施。」

佛弟子應當有能力分辨這兩者的差別。只有布施不能成就佛道, 例如外道乃至惡道也有布施, 然其三毒增上,業轉輪迴無有出期, 愚癡如是故, 非學子所為。

學子能於清淨布施中,施受二者同登佛智,乃為「不住相」布施。是故,清淨布施於「財施、法施、敬心施」俱足三者,方名「檀波羅蜜」,否則同如不淨之施,不名波羅蜜。

參考資料

http://buddi.nkmu.edu.tw/dole.txt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30510010857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林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