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閺仙註:

唵字觀:即密教用於觀想 oj,唵)字字義之觀法。守護國界經卷九載,「唵」字即指一切法門、毘盧遮那佛之真身、一切陀羅尼母等,從此字能生一切如來。又說三世諸佛皆依此觀得菩提,釋迦修行六年苦行亦不得成佛,受空中化佛之指示,於鼻端觀淨月輪,月輪中修唵字觀,始於後夜分(近日出時)成佛。

道出鼻端觀想的大秘密, 下面文章更詳盡的解釋, 難得的好文章

-----------------------------------------------------------------------------------------------------------------------------

身念住

大卿 弘法師


若我們的心是在一起,再遠再遠,都還是在一起。
如果心不在一起,就是同床也是異夢。 
如果心在一起,兩千五百年前佛陀的心就可以接到我們的心,這就是真正的傳承,以心印心,心心相印,印到我們的心肝底來。

 
 
  身念住:調伏生理上的沖動、熱惱,「身行」安住。

  一.體驗長呼吸:吸時知吸,呼時知呼,止時知止。吸長,知道吸長;呼長,知道呼長。
  二.體驗短呼吸:吸短知吸短,呼短知呼短。短指微細。
  三.體驗身息相依:分別出入息在身體上、中、下三地段的松緊,注意力盯在出入息三個觸點,叫做「尋」,注意力向內不向外,自然不費力地安住於出入息,叫做「伺」。
  四.體驗身行調伏:體會息細身輕安,外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的干擾消失。坐姿的不安穩消失,找到最不費力的坐姿與出入息,全部注意力安住於出入息,身得清涼。
 
  前言

  練習出入息念沒有什麼要領,只是願意「讓鼻子牽著走」,願意跟著我們的鼻子走,願意把全部的注意力放在鼻子。
  十六勝行有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每一個念住,各有四個步驟,其中以身念住最為重要。所謂最為重要,其實也不是最為重要,講它最為重要的意思是說,因為它是一個頭,總是要起個頭,因為不起這個頭,受念住沒辦法做,心念住沒辦法做。因為惟有透過身念住,我們才能夠生喜樂,才能夠調伏生理的沖動不安。當喜樂受產生之後,才能夠調伏我們的心行,調伏我們心理的沖動,調伏我們的散亂、昏沉。當我們生理的沖動、心理的沖動調伏之後,我們才有辦法做心念住,才有辦法看心。
 
  體驗長呼吸

  「長呼吸」,通俗來說就是橫膈膜呼吸,是呼吸量比較大、比較長。吸氣的時候,橫膈膜下降,呼氣的時候,橫膈膜上升。
  去感受長呼吸的吸氣帶給身體的影響;去感受長呼吸的呼氣,帶給身體的影響。我們的身體透過長呼吸,慢慢得到調整,慢慢找到我們身體三角點的中心位置。在練習長呼吸之前,姿勢已經調過了,但在練習長呼吸的時候,再做一些小小的調整。
  接著試著觀想鼻子到丹田有一條空的管子
  →吸氣,感覺橫膈膜下降;呼氣,橫膈膜上升。
  接著試著觀想頭頂上有一根小小的辮子往上吊
  →使我們頭部不致於太低,但也不致於仰得太高。
  舌尖輕抵上顎,嘴唇輕閉,左手在下,右手在上,兩姆指銜接。當我們的注意力都能注意在長呼吸的時候,我們的呼吸量會漸漸的變小,胸腔不再起伏,只剩下腹腔丹田的呼吸,丹田一上一下,我們稱之為短呼吸。
 
  體驗短呼吸

  繼續感受吸氣對身體的影響,呼氣對身體的影響。
  感覺吸氣是一種收縮,呼氣是一種膨脹。
  理論上,膨脹中有收縮,收縮中有膨脹,但是我們將注意放在吸氣收縮,呼氣膨脹。把吸氣看成生,把呼氣看成滅,這樣子的看只是稍微提神,稍微把注意力拉回來,然後再放掉。整個注意力,慢慢的回到鼻頭附近,看看能不能感覺鼻頭,在吸氣的時候有某一種的收縮,在呼氣的時候有某一種的膨脹。如果有的話,我們就稱之為找到觸點。繼續在這個觸點上感覺。
 
  體驗身息相依

  吸氣感覺外面的空氣涼涼的吹進身體裡面;呼氣感覺裡面的空氣稍微溫溫的從這個鼻頭附近吹出去。
  注意力完全專注在鼻頭上,感覺吸氣的時候鼻頭緊;呼氣的時候鼻頭松。當我們完全的專注,也許是一、兩次的呼吸,也許是一、二十次的呼吸,也許是一、兩百次的呼吸,這時候全身感覺到一種酥麻、一種通電的感覺,一種向上向外的張力,這叫做「喜」。當喜感產生的時候,我們在喜感上加強根本作意—無常、苦、無我。
  吸氣,感覺喜的無常,呼氣感覺喜的苦;吸氣再感覺喜的苦,呼氣感覺喜的無我。
  如是反復練習幾十次,直到一種寂靜安止,向下扎根,向內凝斂的感覺生起。一種軟綿綿的感覺,一種無盡遼闊的感覺,從內縮中往外推出,沒有張力,只有引力,我們稱之為「樂」。當樂相產生以後,我們繼續在「樂相」上根本作意---無常、苦、無我。
  感覺這樣子寂靜的樂,竟然也有一種苦,吸氣;感覺樂的無我,呼氣。
  如是反復練習,數十次,乃至數百次。這時候心突然一亮,光明現前,一種世間都在裡面的感覺,一種一望無際,一切遮障消失的感覺,一種能夠全方位的注意,一種每一個觸都是心,一種對這個世間沒有別人的覺受,一切都是自己,一切都只是自己的念頭,然後念頭如虛空。我們稱之為一心的覺受。
 
  體驗身行調伏

  如果在「喜」上根本作意的時候,樂相沒有產生,我們就回到觸點的尋伺;如果在樂相上作意無常觀,一心沒有產生,我們就繼續在樂相上根本作意;或者,因為樂相做了無常觀以後,樂相的力道開始減弱,我們就回到喜相上做無常觀。如果這個時候喜相向上力道又減弱,我們又回到觸點,如果觸點消失,我們再回到短呼吸。如是進退反復的練習。當喜、樂、一心產生,身體感到無比的輕安,一切的疼痛、癢、麻,甚至外在的聲音、干擾消失了,我們稱之為十六勝行第四步「身行調伏」。
 
  無形的觸點—心肝底

  有一位同修說當他觀想釋迦牟尼佛的時候,頭頂上就麻了一下,但一下就沒了。這個麻一下就是一種喜感,也就是一種觸到心肝底的感覺。
  我們如果能夠常常的以誠待人,很誠懇、很由衷的說著每一句話。如果我們的起心動念都是非常由衷的,你就很容易打開我們的心肝底,也很容易有想象力。有想象力的人,再多古老的事情,他都可能覺得如在眼前;兩千五百年前的事情,他都覺得好象今天剛剛發生一樣。此心同此理同,心怎麼會有時間的界限呢?心怎麼會有空間的界限呢?但人如果心有距離,真是咫尺天涯,隔壁的鄰居、甚至自己的兄弟姊妹,也形同陌路呀。
  若我們的心是在一起,再遠再遠,都還是在一起。如果心不在一起,就是同床也是異夢。如果心在一起,兩千五百年前佛陀的心就可以接到我們的心,這就是真正的傳承,以心印心,心心相印,印到我們的心肝底來。這雖然有一點點的抽象,但是你卻有可能在一個剎那間有這樣的覺受,你說它是真的,還是假的呢!
  有一位同修問到一個問題,若在身體上沒有找到觸點的話,可不可以用這個心肝底當做一個觸點?心肝底就是禪宗臨濟宗講的,赤肉團上有一無位真人,但是它是一個無形的觸點,這個觸點不容易把握,比較適合根性很單純的人,根性比較熱忱的人,如果你的根性可以在這方面契入,也未嘗不可,但是契入了以後,還是要再回到身體上找觸點。
  心肝底的觸點有它的好處,因為它不依賴有形,但他的缺點就是不容易把握。有形的觸點也不一定很容易把握,都各有他的好處。如果你能夠兩個都有,當然是最好,沒有的話,有其中一個就很不錯了。
  當我們找到身體上初、中、後三個觸點時,可以只注意一個觸點就好,一個觸點就代表三個觸點。在修行的世界裡面,一個就是全部,單一個觸就是觸全世間,每一個觸都是全觸。
  當空氣在鼻頭進出的時候,是全世界的風在鼻頭進出,每一個吸氣,都是迎風而立,好象我們迎著風在賽跑,風吹進了我們的鼻子,每一個吸氣,都是觸到全世間的風;每一個呼氣,都是背風而吹。如果鼻頭是我們的觸點的話,當注意力放在鼻頭的時候,一個鼻頭一個點,鼻頭變成全部的身體。鼻頭上進出的空氣,就變成全世界的風。
 
  世界的風在鼻頭進出

  當我們感覺到全世界的風,吹進這個鼻頭,呼出這個鼻頭,我們感覺到一進一出,感覺到生滅,感覺到吸氣是滅,呼氣是生。
  一開始如果感覺吸氣是生,呼氣是滅。慢慢的去感覺吸氣是滅,呼氣是生。
  感覺吸氣由緊變松變緊,過程本身有緊、松、緊的變化,感覺呼氣由松變緊變松,過程本身有松、緊、松的變化。
  感覺緊是生、松是滅,感覺呼吸是不斷的生滅,在生滅上尋伺。在松緊上尋伺;感覺吸氣是收縮,呼氣是膨脹;感覺吸氣是收縮、膨脹、收縮,感覺呼氣是膨脹、收縮、膨脹。
  感覺一個收縮、膨脹就是全世界的收縮、膨脹,感覺每一個收縮膨脹都是全世界的收縮膨脹,感覺每一個觸都觸到世間的生滅。
  如果覺得我連身念住都還沒做到,怎麼談到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沒有關系,我們只是講個方向,講個目標。只要我們把這個頭做好,就不用擔心,自然就會水到渠成。凡事都是起頭難,起頭對了,尋伺對了,就能如入無人之地,就能夠勢如破竹,就能夠順水推舟,就能夠乘風破浪,就能夠騰雲駕霧。呼吸要有騰雲駕霧的感覺,至少,至少要有迎風的感覺;好象騎著摩托車,風吹進我們的鼻子那一種感覺。
   
  鼻子是一個世間的入口處

  一開始要練習長呼吸,長呼吸比較有那一種騎摩托車,風吹到我們鼻孔的那一種感覺。讓我們把整個身體的注意力都放在鼻頭,注意在鼻腔,整個身體都變成鼻腔。當我們注意力在鼻腔的時候,好象我們的整個身體就變成鼻腔;當我們整個身體都變成鼻腔,鼻腔變成我們整個身體的時候,那一種感覺就變得很強。有如我們鼻塞的時候,一個鼻塞就讓我們有整個身體礙著了的那種感覺。當我們鼻腔完全接受這個世間風進出的時候,那一種暢通的感覺,光是一個鼻子,就讓我們全身舒暢;光是一個鼻子就可以讓全身壞透了,不舒服透了。所以,一個鼻子就是我們整個的身體呀!把鼻子當成整個身體在呼吸,這樣鼻頭的觸點就會很明顯。
  尋伺的「尋」,就是注意力不會跑到別的地方去了。這個鼻子就代表整個身體。因為這個身體舒服不舒服,完全決定於這個鼻子暢通不暢通。全身從頭到腳每一個細胞真的會因為鼻子的暢通不暢通,決定全身細胞的開與不開。因為鼻子是一個世間的入口處,把鼻子鍛煉成功,眼根、耳根也一樣的鍛煉;一個眼睛就是全身,一個耳朵就是全身。當你鍛煉好了,你就真的能夠用眼睛聽東西,用耳朵看東西,好象《楞嚴經》裡面講的五根互換。
  但是,你不要抓這個字,以為真的是用耳朵在看東西。錯了,所謂眼睛聽到東西,是聽到無聲;眼睛當然是聽到無聲,眼睛怎麼能聽到有聲,眼睛聽到有聲,那就真的是接錯神經;耳朵能看到東西,那真的是神經接錯了。耳朵看到的是無色呀!五根互換是指這個意思。但是我們先練鼻子,把這個鼻子練成鼻子是整個身體;把鼻子練成,鼻子就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那個頭發。真的,我們是被牽著鼻子走的人,被牽著鼻子走,誰能夠不被鼻子牽著走?沒有人了。
  鼻子決定我們的舒服不舒服,所以要用全身來呼吸,要用整個鼻子來呼吸。不要小看鼻子,鼻子太重要了。所以,我們要好好的服侍這個「主人」---鼻子。想象也好,專注也好,反正在尋伺的時候,鼻子就是整個的身體,鼻子就是整個身體的入口處;鼻子就是口呀!就是我們最大的嘴巴;鼻子是我們全身器官的頭,鼻子對了什麼都對,鼻子錯了什麼都錯。
  把全部的注意力放在鼻頭。當我們注意力完全在鼻頭觸的時候,那個觸會變成非常非常的明顯。鼻頭的觸感是最容易產生的,這三個觸點,鼻頭的觸是最容易找到的。
  所以,我們的建議還是在鼻頭上找觸點。那個要領就是把鼻頭當成我們全部的身體,全身都是鼻子。頭也是鼻子,眼睛也是鼻子,嘴巴也是鼻子,從頭到腳通通是鼻子,這個時候就是全身在呼吸了。我們真的會感覺全身毛細孔的一張一合,全身毛細孔在收縮膨脹,你說這是想象的還是真的,但是我們真的這樣感覺到;真的感覺到全身細胞在收縮膨脹,真的感覺全身在呼吸,尤其是鼻頭的觸點,最明顯,這叫做找到觸點。
 
  一個明,就是全世間的明

  找到觸點一定生喜樂,因為那是明觸。一個點的明就是全身的明,一個全身的明,就是整個心的明,就是身心的明呀!當身心明的時候,是明觸!當明觸的時候,就是明心見性的開始。雖然是一個小小的身念住,但是它真的可以帶動身息相依、心息相依。
  真的可以看到,一個觸就是全世間的觸,一個明,就是全世間的明;真的可以以「一」燈燃「眾」燈;真的可以以一根蠟燭照亮宇宙的暗夜;真的可以因為鼻子通,打開了身心的隔礙。
 
  找到第三眼就是在鼻頭

  十六勝行的身息相依就是找到「觸」點,可以是鼻頭的觸點,可以是心肝底無形的觸點。這個觸點是一個很大的秘密,印度人甚至埃及人都喜歡談第三眼,很多人以為第三眼是在眉心上方之間。我們今天就來分享這個有始以來最大的秘密---第三眼就是在鼻頭。鼻子通了,第三眼就通了,鼻子不通第三眼就不通。當鼻頭是觸點的時候,整個身體都是鼻頭,整個身體都是第三眼。但是我們的注意力還是在鼻頭,不必去管全身其它的部位,因為鼻頭就是我們的出入口。
  把鼻頭看好,就是把全身看好。把鼻頭觸的松緊、收縮膨脹看得清清楚楚,用我們全部的注意力去感覺、去尋伺、去體會世間空氣在鼻頭的進出,去體會世間空氣在鼻頭的推拿,一進一出,一生一滅,一收縮一膨脹。我們整個的心思跟生滅、松緊、收縮膨脹、綿密的結合了,心思變得很單純,心思跟無常的韻律穩合了,全身有一種很酥麻的感覺,全身的細胞有一種張開的感覺,一種往外膨脹的張力,整個身心變輕了。這時候我們感覺到喜生,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喜樂的喜,我們繼續在「喜相」上尋伺,把喜看成一種現象,把喜看成一種相,這個相又是無常,無常是苦;去感覺這個喜相也是苦,這個苦,也是無我;這個時候我們的心念開始下降,開始往內縮,開始凝斂,開始沉淀。突然心轉成無比的寂靜,它是一種寂靜相的引力。這時再去體會「寂靜相」的引力,去體會其中的寂靜,去體會心量的變大。
 
  朝聞道夕死可以

  繼續在「樂(寂靜)相」上尋伺。去體會無常,去體會喜相也好,樂相也好,都是一種生滅的現象,有生滅,有聚散就是苦,這個苦又是無我的,當我們體會到這個相是無我時,突然有一種柳暗花明,放光的感覺;心轉成「一心」,轉成心在最高點,一種毫無遮障,心無罣礙,心如虛空,心量廣大無邊。那一種感覺就像朝聞道夕死可矣!一種現在死也毫無遺憾的感覺!這就是一心的覺受。整個身心的不安、癢、痛、麻、酸,全部消失,我們稱之為第四步---調伏身行。接下來我們再回到第五步體驗「喜」;體驗喜了以後,再體驗第六步「樂」。在體驗喜樂之前,我們已經具有尋、伺、喜、樂、一心的覺受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林柏 的頭像
    林柏

    揭諦草堂

    林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