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學佛者要先知道學佛的目的不外乎「去除貪、瞋、癡」以期能「自淨其意」終能「究竟解脫」與「利益眾生」這是目的,至於修習過程,我們引用佛陀的教導,分述如下~

 

依法不依人:因為正法已傳,根本教義皆記載於經典中。明師為善導眾生必定要深入經藏才能慧解佛陀本懷,因此明師不應以一經一論而自滿,若真能貫通三藏經典,對法必有見解上的包容度,不會隨意批評其它宗門。反之要分辨是否為邪見,可以從經典所載的法來輕易的判別。對於法的契重要遠高於對人的崇拜,無論某師有多大的排場,多高的知名度,所言之事亦不應全盤信服,人非聖賢,難免有口誤或累世習氣造作的問題。所以世人應以經典為法的主要來源。

 

以戒為師:戒律為功德之母。人總喜好追問行者師承何人?如上文所述,法典已存,是故依止於正法即依止於佛、法、僧,若真要問我師承於誰?我總會說師承於佛陀世尊。是三藏經典(經、律、論)中的律藏,它是修行的準繩。雖然戒律的制定有一部份是基於佛陀時代的權宜施設,但戒律是要從精神面來看待才更有價值。在古代,凡有礙於修行或障礙他人的行為,就會去制定戒律,這是從生活上的自律進而達到收攝心性的善巧方便。

我們常說的五戒(不殺生、不邪淫、不妄語、不竊盜、不飲酒)這是根本戒。若有修行人能言善道,善解經典,但卻經常的犯根本戒,那麼縱然他說的再有道理也不值得敬仰。因為佛教不是只用來講的,最重要是用來實踐。

 

三法印:常有邪師為達成某些目的或根本對佛理理解不深,而妄解經典,把信眾陷於邪見中。要驗檢佛法的純正性,必須先了解何謂三法印。在此我藉用佛光教科書中對三法印的解釋如下..

 

1、諸行無常:世間上的一切有為法都是因緣和合而生起,因緣所生的諸法,空無自性,隨著緣聚而生,緣散而滅,是三世遷流不住的,所以說「無常」。
無常有「念念無常」與「一期無常」兩種。佛法中的無常,並非「斷滅」,而是「變滅」,這種「變滅」是前滅後生,相續不斷的,這就是宇宙人生一切現象的真理。

諸行無常所以是三法印之一,是因為它對人生有積極的激勵意義。《大般涅槃經》中說:「一切諸行悉無常,恩愛必歸別離。」體念無常,能激發廣大菩提心,完成自己,也救護一切眾生。當初佛陀捨棄世間榮華,出家修道,是有感於人生的無常;成道之後,也以苦、空、無常的人生真相來開導眾生。因此,原始佛教教團的成立,可以說是源於佛陀對諸行無常的體悟。

 

2、諸法無我:一切有為、無為法並無獨立的,不變的「我」的實體,一切法都是依因緣而生,彼此相互依存,並無「我」的恆常不變的實體與自我主宰的功能,所以說「無我」。

無我有「人無我」、「法無我」二種。因為一切法「無我」,所以「無自性」,無自性即「緣起性空」,無我係佛教的根本教義之一,所以要正確的了解佛法,必須徹知諸法無我。

 

3、涅槃寂靜:這是滅除貪、瞋、癡、慢、疑等諸煩惱,達到身心俱寂的一種解脫境界。「涅槃」就是四聖諦中的「滅諦」。「寂靜」是遠離煩惱,斷絕苦患,也是涅槃的異名。

涅槃佛性是人人本自具足的,佛陀成道之初曾說:「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即得顯現。」眾生從無始以來,因為「我執」之故,起「惑」造「業」,因「業」受「報」,於是流轉生死;「我執」若除,則惑、業不起,當下即能證得涅槃實相。佛陀宣說三法印,就是為了破除眾生的我執,以引導眾生出離生死之苦,而得涅槃之樂,所以《法華經》說:「我此法印,為欲利益世間故說。」

 

面對種種邪說,我們可以輕易的用三法印來檢驗是否如法。

舉例來說,若有人強調修得天人合一,便說是得道,那麼從諸法無我來看是非佛法。

若有人說有永生不變的靈魂,那麼違背諸行無常的法印,也是非佛法。

若有人強調修了某法可以發財或得權勢,那麼違背了寂靜法印,這也不是佛法。

 

從上這些方法,我們可以再確定一些事。有人自稱上師為人授記為菩薩是假(除佛外無人能授記),有人說捐多少錢就可以除業障是假(修福有,但經典說業力不滅),有人在大眾展現神通力且自稱開悟者是假(這是犯重戒,神通只能基於傳法私下展示),有人放任弟子到處批評各大法師並自稱已解如來真意是假(我見、法執未破且瞋心未降)。

 

 落筆至此,有種寫不完的感覺,須知真正如法的修行人,必是貪、瞋、癡比常人少,所以生活儉樸,不會以置產為樂,也不喜於名聞利養。在對佛法的「信解」至少有上述的正知見,在「行為」上也必能與佛法如理相應,而非說一套做一套。

這未法時期,邪師邪見是多於明師正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林柏 的頭像
    林柏

    揭諦草堂

    林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