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壹阿含經安般品第十七之一》
「除去愁憂。無有諸想。獲大果報。得甘露味。」
 

佛教有兩二宗派,提出煉氣以求定。一為天台宗的調息、數息、聽息,一為密宗修氣、修脈、修明點、修拙火等,都注重煉氣。道教徒的煉氣,主要修煉方式是內丹,俗稱打坐。氣功作得好,精神越旺盛,妄念和煩惱會越來越少到沒有。煉氣就是在調息,為何「息」這麼重要?生命的四大──地水火風,最重要是風大,就是呼吸往來的氣。一口氣吸不上來就是走人,所以氣最重要。念頭和呼吸有很大的關聯;煩惱越多,呼吸就越亂;煩惱少,呼吸就會細。到達不呼不吸時,才叫做「息」。氣息調整好,身體也會健康,自然可斷煩惱和欲念。除去修行和成道不談,人生在世能夠少病少惱,就是第一等人,藉著煉氣最容易達到這個目標。佛在《阿含經》中,由佛的公子羅睺羅的報告,就告訴我們很簡單的方法了,只是我們都把坐禪調息複雜化,認為會有妖魔鬼怪來,而無法習得此安般法門來除去愁憂。


《阿含經》有十念法門。什麼叫念?就是在訓練自己的心靈,採用「念」的方法。
其中第八個「念安般」,是呼吸和精神互相配合,就是修持氣息也可調習。煉出入息,佛家道家有幾百種方法,但歸納起來都是煉氣煉息。《增壹阿含經安般品第十七之一》這一段經文,教您如何煉氣煉息,用心細讀,文詞簡單,修這個方法成就的人,都很樂觀,沒有憂愁,沒有煩惱,身體會健康

 

增壹阿含經安般品第十七之一》

爾時。世尊作是教敕已。便捨而去。

還詣靜室。是時。尊者羅雲復作是念。

今云何修行安般。除去愁憂。無有諸想。是時。

羅雲即從坐起。便往世尊所。到已。頭面禮足。

在一面坐。須臾退坐。白世尊曰。云何修行安般。

除去愁憂。無有諸想。獲大果報。得甘露味。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羅雲。

汝乃能於如來前而師子吼。問如此義。云何修行安般。

除去愁憂。無有諸想。獲大果報。得甘露味。汝今。

羅雲。諦聽。諦聽。善思念之。

吾當為汝具分別說。對曰。如是。世尊。爾時。

尊者羅雲從世尊受教。世尊告曰。於是。羅雲。

若有比丘樂於閑靜無人之處。便正身正意。

結跏趺坐。無他異念。繫意鼻頭。出息長亦知息長。

入息長亦知息長。出息短亦知息短。

入息短亦知息短。出息冷亦知息冷。

入息冷亦知息冷。出息暖亦知息暖。入息暖亦知息暖。

盡觀身體入息.出息。皆悉知之。

有時有息亦復知有。又時無息亦復知無。

若息從心出亦復知從心出。

若息從心入亦復知從心入。如是。羅雲。能修行安般者。

則無愁憂惱亂之想。獲大果報。得甘露味。

爾時。世尊具足與羅雲說微妙法已。

羅雲即從坐起。禮佛足。遶三匝而去。

往詣安陀園。在一樹下。正身正意。結跏趺坐。

無他餘念。繫心鼻頭。

爾時。羅雲作如是思惟。欲心便得解脫。

無復眾惡。有覺.有觀。念持喜安。遊於初禪。

 

解說:


「羅雲」,佛陀十大弟子密行第一,系佛陀出家前之子,又作羅睺羅。


異念」,心裡什麼念頭都沒有,就是「正意」的道理。



「繫意鼻頭」,這句話很重要,很多人解讀為「眼觀鼻,鼻觀心」。這點要小心,害死了很多修道之人。鼻子觀久了,小心得鬥雞眼。繫意鼻頭不是叫你看觀鼻子,要注意鼻孔呼吸出入的氣,使意念跟呼吸配合。


出息長亦知息長」,正意注意著呼吸,呼吸出來多長要知道。



入息長亦知息長」,這裡用到很多「知」字,就是要思想和呼吸配合。如何斷妄想呢?只要注意呼吸。呼吸就如同一條繩子,妄想就像馬,只要用繩子把馬拴住了,等於妄想被拴住了,修行就可以專一,就可以輕輕鬆鬆的禪坐,也可以證入「初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林柏 的頭像
    林柏

    揭諦草堂

    林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