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道:修行、靜坐時,需用什麼態度來做呢?
這讓我想到『論語』子罕篇第九中的:『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孔子杜絕(避免)四種態度:第一思慮太多、過於臆測,因而雜念紛至,此時心怎可能靜止下來呢?。人的心在無思無慮的時候,才可能寂靜、放空,當心止水時,方能有所感應。
其次是避免過於武斷,也就是「毋 必」,「必」就是必要、必然。過於武斷來判斷事情,反而陷於泥沼難以自拔,無法從不同角度來判斷真偽、是非等。
再則就是不要過於固執,也就是「毋固」,人常因武斷迷失自己,也因之固執己見,最終流於自我,也就是『我執』!,這個『我執』卻常讓我們走入歧路而不自知。
當我們限於『我執』時,不免失之於以『自我』為中心的情形,這不是曲高和寡,而是「自我感覺良好」,無法容納他人勸言,反而迷失自我,終究會讓自己吃了大虧。所以孔子勸我們要:「毋我]。
佛陀教誨我們要去除『我執』,其實也是修行的「密碼」。『我執』常反映出的是自私自利、自以為是、自作聰明,這些都是修道的大忌。因此修行或是靜坐的第一奧義是:去除『我執』!首先要避免思慮、雜念太多,不要讓諸多意念擾亂我們,讓自己懂得放空,不必怕雜念來,來了就讓他走,避免一再被雜念所干擾,而有過多的臆測,導致心緒不寧。如此能靜下心來時,思考、判斷事情也不會過於武斷。當我們不會武斷判斷事情時,便能以更寬廣的心胸面對問題,就不會固執己見,讓自己走入死胡同,而難以自拔。如此怎會讓自己過於自以為是、自我感覺良好而流於『我執』的困境呢?!
每次靜坐時,不必想著此次靜坐會有什麼感覺、感應,也不必幻想著有哪些神佛會附身,把心思盡可能放空,如此每次靜坐都會有不同的體驗與感受,也唯有如此才能在靜坐時清淨這個被污染的「自心」。當自心清明時,就不會流於武斷、固執、過於自我的困境,如此就能修出「自性」,把這個『心』修出來。是心是佛啊!
- Oct 25 Tue 2011 23:49
修行的態度
close
http://tw.myblog.yahoo.com/easyheart-mothergod/article?mid=849&prev=888&next=848&l=f&fid=8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